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33号院福码大厦B座18层
南京大屠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
文章来源: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:管理员 2022/12/13 11:23:44

今天,是我国第9个

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

85年前的今天

侵华日军制造了

惨绝人寰的大屠杀


南京大屠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?

他们的人生故事

和交汇的人生际遇

或许会给你答案


640.jpg


一个雕塑


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

有这样一组雕塑:

母亲丧生在日军的屠刀下

不懂事的孩子还在母亲身上吃奶

大一点的孩子坐在一旁哇哇大哭


这组雕塑源于真实的故事

当年那个坐在一旁哇哇大哭的孩子

就是9岁的常志强


640-1.jpg

《最后一滴奶》雕塑


1937年12月13日

是常志强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天

9岁的他目睹了

父亲、母亲、4个弟弟被杀害

姐姐被刺5刀后被强奸


他回忆

日本兵用刺刀戳向母亲胸口

最小的弟弟被摔到了地上,哇哇大哭

日本兵拿起刺刀

对着小弟弟的屁股就是一刺刀

挑起后抛了出去

三个大一点的弟弟扑上去

拽、咬日本兵

均被残忍杀害


640-2.jpg

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在王府园指认当年亲人遇害现场


日本兵走后

母亲靠坐着看着常志强流泪

常志强立刻去找最小的弟弟小发发

“地下全是死人、全是血

踩得脚底下都发黏了

小弟弟趴在那边想朝上爬

我就喊小发发

他听见我的声音

拼命地朝我跟前蹿

他的小鞋子也跑掉了

袜子也没有了

小脚冻得通红,全是血

我妈妈看到小弟弟后

拼命地挣扎

把手撑起来,把衣服拽开

把纽子解下来,给我弟弟吃奶”


回忆到这里

常志强流下了眼泪:

我妈妈把衣服拽开来以后

我看到几个刀伤都在流血

有个刀伤里头还冒血泡泡

我弟弟不懂事拼命地在吃奶

血泡泡多,我就赶快上去

我说妈妈我给你捂着

你坚持一会儿会好的

可是我妈妈不能讲话,眼泪直掉

掉着掉着头一倒,倒过去了

我晓得我妈妈死了”


640-3.jpg


后来,常志强听到“红十字会”的人说:

“当时有一对母子的尸体

小孩子还趴在母亲身上吃奶

两人冻在了一起,分都分不开”

他哭着说,那是我的母亲和小弟弟!


一块红绸


之后,常志强和幸存的姐姐

被好心人带到了南京安全区


当时,绝大多数外国人逃离了南京

约翰·拉贝等人却不顾危险留了下来

1937年11月,约翰·拉贝被推举为

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

他共救助了20多万像常志强一样

受难的南京市民


1938年的新年

南京的难民们

曾在院子里排着整齐的队伍

向拉贝先生三鞠躬

献给他一块大红绸布

上面写着:

“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”


拉贝的战时日记还记录下了

当年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

成为控诉日军罪行

最重要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


640-4.jpg

约翰·拉贝


一本相册


和常志强一样,在安全区保住性命的

还有当年14岁的罗瑾

1938年的1月,为了生计

罗瑾到华东照相馆当学徒工

一个日军军官来到店里冲洗胶卷

罗瑾仔细一看,发现其中有不少是

日军砍杀中国军民

侮辱强奸中国妇女的照片

气愤不已的他偷偷加洗了一套保存起来


为保留日本人的罪证

罗瑾挑选了最有代表性的16张照片

制成了一本相册

他在封面上写了个“耻”字

画了个心在滴血

640-5.jpg

1941年,为逃过日本兵的搜查

罗瑾把相册藏在了南京毗卢寺

茅厕墙上的洞中

再回去找时却不见了

他因此逃离了南京


毗卢寺的茅厕内

这本相册被另一个年轻人吴旋发现

当时他听说日本人正在找一本相册

便偷偷取走,藏在毗卢寺

一座佛像底座的夹层里

此后他一直冒死把相册带在身边


抗战胜利后

制造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

面对审问否认说:

“1937年12月21日

我奉命到芜湖

在南京只有一个星期

没有听说屠杀消息”


这引起了南京人的极大愤慨

看到号召市民提供日寇罪证的公告后

吴旋跑回家从床下拖出那只旧皮箱

翻开上面的层层衣服

取出那本令他提心吊胆保存了

6年之久、已经发黄的相册

将它上交


1947年2月6日

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

对谷寿夫开庭公审

吴旋上交的照片在法庭上

作为“京字一号证”出示

1947年4月26日

法庭将被告谷寿夫依法枪决


640-6.jpg

一本书


1985年8月15日

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

建成开放

常志强很想去看看

但最终还是放弃了

那段痛苦的经历他不愿再回忆


直到1997年

常志强在电视中

看到日本右翼势力否认

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

他愤怒得一夜未曾合眼

第二天,他就把写好的材料

送到纪念馆:

“他们不是不承认吗?

我活着,这就是见证”


也是在1997年,张纯如的

《南京大屠杀:被遗忘的二战浩劫》出版

这是第一部全面记录

日军对南京城所作暴行的英文著作

曾连续10周成为《纽约时报》畅销冠军

常志强正是张纯如这本书中

记录的幸存者之一


640-7.jpg

在耶鲁大学收集

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资料时

张纯如发现了约翰·拉贝的存在

便开始寻找拉贝的后人


经过不懈寻找

她终于联系上了

约翰· 拉贝的外孙女乌尔苏拉· 莱因哈特

莱因哈特小心地保存着

外公的文件、日记和照片

其中就有极其宝贵的

南京大屠杀的纪录文献

在张纯如的促成下

1996年12月13日

《拉贝日记》向全世界公开


640-8.jpg

张纯如写《南京大屠杀》时

不过二十几岁的年纪

“她在黑暗中,想象着遇难者的感觉

在脑海中她每天听到的故事

串起一个个画面

在夜里,她坐在屋里

被一堆她看不见的图片包围着

看着墙上的一张张地图

想象着自己就在现场”


张纯如的母亲说:

“虽然纯如没有经历过那场残忍的战争

也出生在美国

但是她始终认为自己的根在中国”

看到日本右翼分子

妄图抹杀、歪曲历史事实

“张纯如一直觉得自己有道义上的责任

必须要勇敢地站出来发声”


成书后,她又遭遇

日本右翼势力的报复和骚扰

她不断接到威胁信件和电话

这使得她不断变换电话号码

不敢随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

她曾经对朋友说

这些年来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

后来她患上忧郁症

2004年,她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

时年36岁


640-9.jpg

这是他们后来的故事:


1993年清明节前后

70多岁的老人罗瑾回到南京

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

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

当他走到一本相册展览内容前时

眼睛突然一亮:

这不正是自己50多年前丢失的相册吗?


1995年6月10日

吴旋和罗瑾

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

再次相见

共同回忆见证了这段传奇历史


1998年,吴旋先生在南京去世

2005年,罗瑾先生在上海病逝


640-10.jpg


2020年,约翰·拉贝之孙托马斯·拉贝

请求中方为他所在的医院

提供抗疫药物援助

很快,南京人捐赠的物资就送到了德国

包装箱以紫金草和和平鸽为底纹

醒目处印着一句歌德的名句

“生活之树常青”

旁边还盖有一枚

约翰·拉贝先生曾使用过的印章

有“福祉长隆”四个字

这是南京人一声跨越80多年的谢谢


640a.jpg

2022年

美国旧金山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

开设纪念张纯如阅览室

阅览室被命名为“一个人的力量”

张纯如曾说:

“请你务必、务必、务必

相信一个人的力量

一个人可以令世界大为改观

你是一个人,你可以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

志存高远,不要限制住你的目光

永远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或理念”


640-1a.jpg

640-2a.jpg

当年只有9岁的常志强

如今已是耄耋老人

2005年12月

常志强去日本多地

参加证言集会与和平交流

之后又参与多部纪录片的拍摄

他经常会在那座雕塑前

驻足良久

一次次泪眼模糊


640-3a.jpg

他说:“我有两个家

一个家在身边,一个家在墙上”


640-11.jpg

如今的常志强已经94岁高龄

他的女儿常小梅撰写了

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》

并成为首批“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”

她说,父亲虽然老了

但是这份历史记忆

她会继续守护下去


640-12.jpg

常志强给孩子们写下“好好学习,珍爱和平”的寄语


南京大屠杀与你我有什么关系?


对常志强而言

南京大屠杀是浩劫、是痛苦

是强忍着悲痛一次次把伤口展现

只为了做好历史的证人


对拉贝而言

他作为一个外国人

本可以逃离南京

但他选择了留下

庇护了数十万中国人

而中国人也对这份恩情涌泉相报


对吴旋和罗瑾而言

他们本可以不冒风险

但为了有一天讨回血债

他们冒死接力保护了一份罪证

最终将主犯送上刑场


对张纯如而言

她从未经历过这场战争

却为了让世人知道那罄竹难书的罪行

付出了生命的代价

用一个人的力量改变了世界

640-13.jpg

对你我而言

南京大屠杀从来不是

历史课本上的文字

而是我们的祖辈和同胞

流过的血、亲历的痛

它从不是一个过去的时间点

85年来有无数人

为了那段历史奔走甚至付出生命


只要我们记得

他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

只要我们记得

他们的勇敢和力量

就将在我们身上继续延续


只有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

才能珍视和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

只有捍卫历史的真相

才能守护和平与正义


来源:人民日报微信,作者:李娜,综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、纪录片《幸存者:见证南京1937》、南京新闻广播、共青团中央等

本期编辑:李娜 实习生:耿思琪

640.gif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返回列表